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语文教师招聘笔试-论述性现代文阅读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8-27 09:01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金陵十二钗》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筒•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D.《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D.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12.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情与国情相连。面对震古烁今的史诗性变化,把握时代脉动,深入现实生活,创作中华民族“沂史诗”,是诗人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人类早期的精神产品,史诗是集休编撰、反映人类童年时期英雄传说、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根据描写对象,分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前者称神话史诗,充满幻想和神奇色彩,如印度《摩诃婆罗多》;后者讲述英雄人物事迹,如《伊里亚特》。史诗界定标准是西方提供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没有史诗。美国学者海涛华武断地认为,在中国文学中可以看到欧洲文学中除了史诗之外的所有重要文类。这种说法缺乏依据,也不符合中国的文学实践。事实上,自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以来,中国就在文体和观念上建立了与西方不同的史诗范式中国史诗的主角不是个人而是人民,题材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内涵上是一种建立在历史事件、人物基础之上,弘扬国家主体文化和精神的文学样式。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诗人创作史诗,但“史诗”仅限于篇幅的“长”,缺少精神的“重在文体和思想高度上并未实现对《诗经》、杜甫诗实质意义的超越。当代诗人在新史诗创作中应坚持什么原则呢?

坚持民族性。民俗学家钟敬文说:“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品,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艺术范本。吉狄马加的《我,雪豹…》就是立足彝族“小传统”、面向中华“大传统”抒发个人情怀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典范之作。民族既是史诗创作的对象,也是史诗激励的目标。当代诗人的史诗创作,必须坚持本土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使史诗彰显民族精神气魄、美学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坚持时代性。时代是文艺的灵魂,文艺是时代的先声,诗歌特别是史诗更应因时而兴,乘势而变。如果说郭沫若面对的时代主题是启蒙,艾青、贺敬之面对的是救亡、解放,李瑛面对的是建设,今天我们面对的则是发展。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火热的社会实践、恢宏的时代旋律是史诗的底色。因此,史诗创作必须反映时代、观照时代,立足解决时代问题、回应时代课题,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达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吟咏好。

坚持人民性。关注人民生活、感受人民喜悲、传递人民心声、描绘人民梦想,是中国气派的文艺的核心法则,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史诗既需要把人民作为创作的源泉,也需要把人民作为服务的源头,一个诗人只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生活在一个价值层面上、一个精神共同体中,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才能称得上“人民诗人”,比如梁平的《重庆书》是近年来颂唱现实主义的长篇佳作。

扎根民族,立足时代,面向人民,拿出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优秀作品,是史诗创作必然取向,也是主体自觉、文化自信在人民诗人创作上的应有体现。诗人一旦对当下“史诗般的实践”有正确的体验和认知,个人历史意识和家国天下精神共振,为时代写作、为人民写作和为个人写作就会完美地统一。诗人通过抒写大时代,会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由个体诗人转变为人民诗人。

(摘编自李瑾《浙时代呼唤中华民族新史诗》,2019年5月2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反映时代脉动的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中国诗人的使命与责任。

B,.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史诗是集体编撰、反映人类所有英雄传说与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C.诗人要做民族诗人、坚持民族性,民族既是史诗创作的对象,也是史诗激励的目标。

D.诗人创作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就要与人民生活在一个价值层面、精神共同体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驳美国学者的说法,指出中国早已在文体、观念上建立了与西方不同的史诗范式。

B.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述了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品,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艺术范本。

C.作者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坚持人民性、描绘人民梦想是中国气派的文艺的唯一法则。

D.文章论证结构严密,分别从民族性、时代性与人民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史诗创作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诗排斥个人、拒绝神话,必须建立在历史事件、人物基础之上,弘扬国家主体文化与精神。

B.中国史诗创作诗人多、篇幅长,但没有精神实质,没有实现对《诗经》的实质意义的完全超越。

C.当代史诗激励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断前行,进而形成了其本土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D.诗人个人历史意识与家国天下精神共振,通过抒写大时代,会由个体诗人转变为人民诗人。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题意去“度日”,这时我是在慢慢賞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采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度日”特殊的含义,“坏日子”时,“度日”是打发时间,“好日子”时,“度日”是享受时光

B.作者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是短暂的、有限的,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死亡。

C.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方法,专注于生活。

D.作者认为人年龄大了,更应该珍惜时光,有效利用当下的时间去弥补逝去的时间,增加生命的厚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比了人们对生命的两种理解和态度,然后谈到死亡,指出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不会感到死亡的苦恼。

B.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C.引用古罗马哲学家的话作为正例,是为了论证热爱生命的人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因为他们明白生命是优越无比的。

D.第三段作者以自己为例,阐述了对待生命的正确方式,提醒人们即使已经步入老年也要让自己生活得丰盈饱满。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文学从兴起之日就呈现出尚雅鄙俗的现象。其中,“五经”一直被视为“雅”的典范,历代文人在创作过程中都发扬着宗经的传统,所以让很多俗文化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宋人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却以俗入雅,雅俗融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雅俗观。

宋人强调要以雅正之篇作为文学创作的典范,但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现象,逐步出现了俗话倾向。宋代评论家严羽斥责宋代的文学为“俗体、俗句、俗字”。宋代文人将一些古人认为粗俗的词语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如梅尧臣在他的诗中,毫不顾忌地应用俗字和俗词进行创作,甚至出现诸如蚯蚓、泥鳅等丑陋不雅的词语。宋代文人在创作过程中也并不顾忌日常生活中一些不避纤细、不戒凡俗的题材。词在兴起时主要以儿女私情、人生迟暮作为题材,风格上偏向于感伤哀怨。然而,诗歌却始终是以“温柔敦厚”作为主要基调。欧阳修和苏轼等人将写诗的方法引入到词的创作中,“以诗为词”的破体丰富了词的内容,创新了词的意境,同时也打破了诗歌雅典文体和词体的界限,让俗词与雅正的诗歌能够并列,提升了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宋代文人对小说也非常感兴趣,部分文人将谈论著录小说作为一种趣事,甚至还以小说为耕耘,创作了很多小说笔记之书,大幅度推动了小说在宋代的发展,并让小说正式进入到文人的创作视野中。

宋人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迩是在文学批评中,都非常讲究雅正、典雅和雅趣。然而如果对宋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体分析,宋代文学推崇的“雅”已不再是前人推崇的那种脱离实际的“雅”,而是主要根据不同文人的实际身份和生活趣味而推出的“新雅”。这种“新雅”的观念不再回避世俗文化,而将世俗文化中的精髓进行融合,从而创设出雅俗融通、大雅若俗的审美境界。

宋代文学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俗话倾向,孕育着雅俗文化中的活力因子。宋代大规模的阶级变动让整个社会文化发生了雅俗变迁。一方面,一些出生卑微的文学之士能够摒弃自身的世俗风气,朝着传统的雅文化靠近;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文人学士逐步成为上层社会的主体力量,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雅文化。这样宋代的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便产生了双向流动,让传统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雅文化“沾有地气”,也促使民间的俗文化具备了“阳春白雪”的审美力量。

(摘编自彭歆茹《宋代文学的雅与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于前人尚雅鄙俗的传统,宋人并不回避世俗文化,形成了以俗入雅的雅俗观。

B.宋人热衷小说笔记创作,有效推动小说的发展,奠定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C.宋代文学推崇的“雅”表现出审美典范和生活趣味的融合,具有大雅若俗的特征。

D.出身卑微晋身上层的文人推动宋代文化的雅俗变迁,影响传统雅文化的审美取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论述宋代文学创作的俗话倾向,主要从用词、取材和手法借鉴等方面展开。

B.第三段通过比较分析,论述了宋代文人推崇的“新雅”审美观念的具体内容和效果。

C.第四段以宋代社会阶层的变化为前提,论述宋代文人破旧立新,丰富了传统雅文化

D.文章先论述宋人雅俗观的参照背景,再论述其表现和雅俗间的融通,论证逐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以雅正为典范,却出现创作的俗话倾向,说明宋人无意间突破前人的美学束缚,从而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

B.严羽认为宋代的文学为“俗体、俗句、俗字”,可以看出对以俗话为倾向的宋代文学创作演变存在反对声音。

C.“以诗为词”打破了诗词体式的创作边界,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致使以诗为主的文学格局开始式微。

D.雅俗文化的双向流动会激活双方的活力因子,因此只要雅文化“沾有地气”,就可能使俗文化达到高雅的境界。

15.论述类文本阅读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 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 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 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 苦。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宝玉急切地对她说:“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又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 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 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当然,安排这么一个 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 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这 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 地说了一句:“这也奇了。”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 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艺术上经过 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 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红楼梦》是 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

(1)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3)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的名字是克里夫(cliff 在英语中的 意思是“山崖”),试谈谈其中映射手法的运用。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大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招聘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全国中小学各学科、各版本电子课本汇总教师职业道德——特征知多少教师招聘中小学体育笔试试题12023年5.7事业单位联考(言语理解)送分题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判断推理命题趋2023年507事业单位联考职测(数资)送分题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